这本书,曾经被狠狠地忽略了
他出生之时,家、国双衰——比国家衰落得更快的是他的家族。从三代俱封尚书的高光家族,到暗淡无光的普通家族,只用了三四十年。
他出生之时,家、国双衰——比国家衰落得更快的是他的家族。从三代俱封尚书的高光家族,到暗淡无光的普通家族,只用了三四十年。
周末,周小五订了包厢,想请上司和朋友吃饭。六百多一桌,为的就是撑场面。结果一个要接待客户,一个家里出事。哥们也临时抱恙,只剩下一桌好菜。他打电话叫来父母,算是没浪费。父母嘴里不停夸:“儿子孝顺。”这才发现,吃喝之间的感情,并不牢靠。人情复杂,礼物也容易引发误会
作为近代中国出使异国第一人,郭嵩焘(1818—1891)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,却绝非一“出使英国钦差大臣”可以概括。当其受命之后,时议嚣然尘上,谓其“出乎其类,拔乎其萃,不见容尧舜之世;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,何必去父母之邦?”如此攻击一位即将出行的使臣,固然足见晚
林、郭所受褒贬都直接来自对爱国主义的理解。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、关系日趋紧密的人类共同体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群体意识非常强烈。其突出表现是在内忧外患中形成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,历久弥新。"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"。在民族文化心理中,爱国已成为最
1860年4月, 被冷落一旁的郭嵩焘怀着孤愤郁闷的心情以回籍就医为由黯然返乡。在家乡过了两年的赋闲生活后,郭嵩焘又在众人的劝说下,应练就淮军不久、人手紧缺的李鸿章之邀,于1862年春再度出山,任苏松粮道,不久又升任两淮盐运使。
虽然驻外公使任命早在1875年的8月份即已下达,但郭嵩焘在等待确定行期的日子里,却越来越无意出使英国。任命之初,就有舆论讽刺他此行无异于自取其辱;1876年3月,他在总理衙门目睹了英国公使威妥玛气焰之嚣张,署中诸公俱都唯唯听训,又深有气短之感。
1872年曾国藩去世时,没人觉得他的家族能走远——毕竟晚清那会儿,官宦家族“富不过三代”是常态。
最近一阵子,网上关于疫情管控到底要不要继续、要不要用进口药、到底该怎么走开放路线,吵得头破血流。你随便刷几个热搜,就能看见两派人马互掐,铺天盖地的各种段子、分析、甚至骂战。尤其那些瞎带节奏的大V,明里暗里自称“为人民服务”,说得天花乱坠,骨子里全是自己的门道。
左宗棠很敏锐,容易找到别人的缺陷,看到就要说,而且无论大事小事,都太过认真,这就使他不易容人也不能容人。不管是同僚还是好友,一生没有发生过节、一直能同舟共济的没有几个。
郭嵩焘临终前写了副自挽联:“流传百代千龄后,定识人间有此人。”这话又沉痛又傲气,刚好说透了这位晚清先驱的一辈子。1891年他在长沙悄然离世,湖南的士绅居然联名上书,不准朝廷给他赐谥。这位中国头一个驻英法公使,到死都还被保守派围着骂。跟他同时代的李鸿章说他“学识
近读清末出使欧洲诸人回忆录,在大清国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的“伦敦与巴黎日记”中,发现其参与英国共济会活动情况的记载。
1818年,郭嵩焘生于湖南湘阴一个富裕的士绅家庭。岳麓书院求学时与曾国藩同窗,1838年,曾国藩高中进士,而他两次名落孙山,不得不做幕僚。
当年驻英公使郭嵩焘强烈建议禁止鸦片贸易和国内种植鸦片。虽然郭嵩焘没有提前向国内打报告提及此事,那是因为他的公使馆和总理衙门是平级的,没有向总理衙门打报告请示的必要,他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。
1891年7月18日,盛夏的长沙城酷热难耐,湘阴籍的前驻英法公使郭嵩焘却在冷寂中病逝,终年73岁。当这位背负“汉奸”污名的老人溘然长逝之时,家乡士绅仍联名上书,要求朝廷拒绝赐予谥号。即便李鸿章极力陈述其功绩,清廷依旧冷漠以对。他生前记录考察西方政制的《使西纪程
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经济奇迹,曾长期吸引大陆的眼球,但直至1988年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出版《台湾30年》一书,大陆史学界才算第一次正视台湾经济奇迹的根源。该书指出,我们以往的研究有一个误区:认为美援和黄金促进了台湾经济。其实是尹仲容和李国鼎搞的计划式的自
他曾置身于翰苑之中,那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,是知识与智慧的殿堂。在翰苑里,他凭借着自身深厚的学识与出众的才华,沉浸于经史子集的研究,挥洒着笔墨纸砚的豪情。他参与编修重要的典籍,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每一篇文章、每一处批注,都倾注了他的心血,展现着他
1265年1月20日,英国《大宪章》签订50年之后,孟德福伯爵组织召开了西门国会。英国之前的国会,参加会议的只有封建大领主,而这一次却增加了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,每个郡选出2个骑士代表,每个大城镇选出2个市民代表,这是人类历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议会,也是人类第一
一提到有钱的亲戚,你是不是也忍不住眼睛发亮?总觉得攀上这层关系,就能一步登天。可等你真的开了几次口,才明白自己太天真了——兄弟姐妹的钱包不等于你的,其他亲戚就更别提了,可能你还没开口,就被挡在门外。为什么那些富贵之人,非但不帮穷亲戚,反而渐渐疏远?别急着骂他们
李礼,历史学者,资深媒体人,曾先后任《东方历史评论》、《历史学人》执行主编,著有《转向大众: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(1872-1912)》、《求变者:回首与重访》、《古今之变:历史学家访谈录》,新近出版《失败:1891-1900 清王朝的变革、战争与排外》。
晚清70年,天下内乱外患,国人心目中的西方形象,人鬼难辨,或强盗行径犬羊心性,或政教修明人伦美善,乍明还暗。办洋务、通夷情,无诚意而有敌意;拒洋药、排洋教,分不清轻重缓急;朝野媚夷艳夷鄙夷仇夷,各走极端。晚清中国的西方形象,飘忽不定,我们可以看到某种知识上的进